書籍史視角下的黃庭堅

發(fā)布日期:2020-08-17   來源:遼寧日報

破萬卷只是杜甫的豪語

很少有人否認杜甫是一個“下筆如有神”的詩人,但他“讀書破萬卷”的豪語,卻是可以被合理質(zhì)疑的。杜甫生活在抄本的時代,現(xiàn)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在他去世100多年后才出現(xiàn)。抄本形態(tài)的書籍,是難得的奢侈品,以至于藏書成為皇室對文化的壟斷象征,《漢書·藝文志》之《七略》、《隋書·經(jīng)籍志》之四部都是皇室藏書目錄。梁帝蕭繹在圍城中將十四萬卷藏書付之一炬;新興的唐朝用船調(diào)運隋室八千卷藏書卻傾覆于黃河,事后圖書管理官員聲稱,隋煬帝托夢給他說收回了自己的藏書。這類極端偏執(zhí)的帝王藏書故事,恐怕正說明了當時書籍的奢侈品屬性。對于抄本時代的絕大多數(shù)讀書人,比如杜甫,“讀書破萬卷”是強調(diào)閱讀之于寫作重要性的修辭術,是理想化的閱讀目標。

北宋中晚期,隨著雕版印刷的普及,印本逐漸取代抄本,歐陽修、蘇軾對此都有親身體驗。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說自己幼時家貧,曾從大姓李氏家中求得六卷破舊的《韓愈文集》。這一事例常被用于表彰貧而力學,其實也完全可以作為書不易得的證明。而他晚年自號“六一居士”,“六一”之一即為藏書一萬卷,這固然因其經(jīng)濟條件的改善,但更在于印刷改變了書籍的奢侈品屬性。同樣,蘇軾年輕時手抄《漢書》,可以理解為抄本時代閱讀慣性的強大遺存:左思《三都賦》之所以造成洛陽紙貴,不就是因為人們抄寫好書的閱讀習慣嗎?他為黃庭堅舅父李常寫過一篇《李氏山房藏書記》,說猶記當年老儒先生們“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而“近歲市人轉(zhuǎn)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烏臺詩案”的一大誘因,恐怕也是蘇軾反對新法的詩文被刊印發(fā)行,急遽放大了言論影響力,對朝廷造成了在抄本時代從未經(jīng)受過的惡劣輿情。

黃庭堅的成功實踐

物質(zhì)技術的進步,使得“萬卷”的象征意義正在被實化,歐陽修藏書一萬卷,李常藏書九千余卷,更年輕的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記載的藏書數(shù)量是兩萬卷,這還是在金人南侵之際。

漸趨成熟的印刷文化打破了手抄文化中長期形成的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平衡關系,當時的讀者和作者如何因應并重建印本時代的平衡,無疑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命題。王宇根《萬卷:黃庭堅和北宋晚期詩學中的閱讀與寫作》回應了這一命題。他認為,黃庭堅以技法為中心、以閱讀為根基的新詩學,是重建印本時代讀者與文本之間平衡關系的成功實踐。書籍從奢侈到易得,“萬卷”從理想到現(xiàn)實,讀者、作者既要多讀苦讀,又要尋找典范,還要創(chuàng)造性繼承。用黃庭堅的術語表達,多讀是“無一字無來處”,苦讀是“霧豹”,典范是“斧柯”,創(chuàng)造性繼承是“奪胎換骨”“點鐵成金”。

回復后輩問學時,黃庭堅最常強調(diào)的是增廣閱讀量,他曾告訴外甥洪駒父讀書少會導致目光短淺:“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蓖跤罡l(fā)現(xiàn),在抄本時代,讀書往往被儀式化地描寫為一種休閑悅讀行為,比如陶淵明“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時還讀我書”,劉昚虛“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體現(xiàn)的是閱讀的文化象征意義;而印本時代,讀書的現(xiàn)實功用性大大加強,黃庭堅詩中即有“讀書用意苦,嘔血驚乃翁”這樣驚心動魄的描寫。《列女傳》記載,陶荅子之妻對丈夫在治理陶地三年中由貪婪妄取而獲得的巨大財富深感不安,遂以南山豹隱的故事勸說丈夫自惜羽毛、遠藏避害:“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秉S庭堅對此故事的興趣轉(zhuǎn)移到了“霧雨七日而不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霧豹”因此成了一個通過苦讀而熬出好文章的隱喻,“南山濃霧豹成文”與“江湖夜雨十年燈”形成互文,是一種對苦讀狀態(tài)的描寫,也是對苦讀功用的聲明。對“霧豹”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運用,形象地演示了“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創(chuàng)作目標是如何被實踐的。

印本時代的閱讀鄙視鏈

抄本時代,每個抄手都是編輯,文本開放易變;到了印本時代,博采眾本加以校勘形成所謂“善本”是通行也是必行的做法。黃庭堅15歲那年,《杜甫詩文集》首次出現(xiàn)印本,即王洙通覽“秘府舊藏”和“通人家所有”的多種公私所藏杜集抄本進而?苯Y(jié)集、后由王琪刊刻的“二王本杜集”,這一善本遂成為后世各種杜集的祖本。圍繞此本的刊行,范成大在《吳郡志》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王琪任蘇州知州時,從省庫借錢修建府衙,因無錢還賬,才取“讎校素精”的這部家藏杜集,“鏤版印萬本,每部為直千錢,世人爭買之,富室或買十許部,既嘗省庫,羨余以給公廚”。這個故事既說明了印本市場的繁榮,也說明時人對善本的熱情。

在文本供應大增的情況下,消費一方在閱讀尤其是寫作時,也要像生成善本一樣確立典范。眾所周知,后人把黃庭堅列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而那一祖就是被作為典范的杜甫。黃庭堅曾問另一個外甥洪龜父喜歡自己哪些詩篇,洪龜父舉出“蜂房各自開戶牖,蟻穴或夢封侯王”“黃流不解涴月明,碧樹為我生涼秋”,且以為“絕類老杜”。《詩經(jīng)·豳風·伐柯》有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意指伐取新斧,正好有舊斧在手作為樣板。黃庭堅遂常以斧柯表達寫作需要確立典范,并輔以規(guī)矩、繩墨等木工用詞,暗示閱讀和寫作是一門技術活兒。

千年之后的我們,又面臨一次閱讀媒介大變革,傳統(tǒng)的紙媒日益受到數(shù)字化閱讀的挑戰(zhàn),自印本以來,在文本與讀者之間已維持千年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印本取代抄本,雖然書籍供應數(shù)量大增,但并未帶來質(zhì)量下降,相反還生成了許多質(zhì)量更高的善本。數(shù)字媒介一方面因擺脫物質(zhì)限制導致文本供應量無限放大,一方面重構了文本生產(chǎn)方式,比如自媒體的出現(xiàn)。大量蕪雜的文本進入閱讀場域,這一次的失衡是與失序相伴生的,“開卷有益”不再被樂觀地視為理所當然,更多的人愿意選擇“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保守立場,讀書成了一種很難取得共識的行為,閱讀鄙視鏈呈現(xiàn)又加大著讀者之間的分歧。一個人閱讀質(zhì)量的高低,史無前例地要靠他的寫作來檢驗。在這樣的背景下,黃庭堅關于閱讀寫作的理論與實踐,被賦予了當代史意義。確立典范明示我們要去蕪存菁、去偽存真,還暗示著在書籍之海中要克制貪多務得的欲望。“奪胎換骨”提醒我們注意對典范的創(chuàng)造性繼承,以因應時代的寫作賦閱讀予意義。

責任編輯:宋清

稿件反饋 

中紙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該文章系轉(zhuǎn)載,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nèi)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網(wǎng)站上部分文章為轉(zhuǎn)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我們已經(jīng)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關信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根據(jù)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nèi)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網(wǎng)友評論
 
 
最新紙業(yè)資訊
訪談
紙業(yè)資訊排行
最新求購
南京中紙網(wǎng)資訊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蘇ICP備10216876號-2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蘇B2-20120501 
蘇公網(wǎng)安備 32010202010716號
視頻號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