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是什么?箋紙怎么用?信箋、紙箋是什么意思?

發(fā)布日期:2018-09-12

箋,紙也。一般把篇幅較大的紙張稱為紙,而把制作精良、尺幅較小的紙稱為箋。箋紙,也稱詩箋、信箋,是專指以傳統(tǒng)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紙上印以精美、淺淡的圖飾,為文人雅士傳抄詩作或書札往來的紙張。

詩箋,本指 漢 鄭玄 為《毛詩》作的箋注,后泛指為詩集作的箋注,也指詩集。又指寫上詩的箋紙或供錄寫詩詞的箋紙。所謂詩箋,就是帶有暗花和格紋的信紙,是傳統(tǒng)文人用的東西。

詩箋不但代表了雕版印刷技術(shù)的最高水平,也體現(xiàn)了這個時期典型的繪畫風格。箋紙,簡單地說是精美小巧供題詩寫信使用的紙張,以手工制作,經(jīng)過染色、加料、砑光、灑金銀粉,或刻印圖案等各種手續(xù)完成的五彩繽紛、琳瑯雅致的小幅紙張。

用以書寫信札叫“信箋”,用以題詩吟詠叫“詩箋”。紙自東漢蔡倫發(fā)明改良之后,逐漸普遍使用;而“箋紙”之作,自唐朝開始,各朝都有各種名稱及花樣。

箋紙,雖尺幅不大,卻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于一體,具有國畫的韻味。每一枚箋紙,堪稱一幅微型的國畫或是鐘鼎彝器的拓片。或清新淡雅,或古樸凝重,使得人們在閱讀詩詞或書信的同時得到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因此,備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箋紙,一般每頁八行。《后漢書》:“竇融玄孫章,與馬融、崔瑗同好。融與章書,書唯一紙,紙八行! 也俗稱“紅八行”,封套則以白綿或宣紙糊成長方形,名址皆由右至左豎寫。這類箋紙、信封都已定型,市面都有出售;非同今日,全國信封統(tǒng)一形式,且由郵局監(jiān)制出售,否則不予投遞。  這箋紙,大抵隨文人雅士間魚雁往來、詩作唱和應運而生。古人看重自己的字,用紙頗為講究。據(jù)稱漢代蔡邕非紈素不肯下筆,北宋更有“擇紙而書”之說。詩歌酬酢、鴻雁傳書,精美的箋紙,既能抒情寫志,又能悅?cè)硕,豈不錦上添花?

如同精美脫胎于庸常,箋紙的蛻變之路亦是如此。自東漢蔡倫以樹膚、麻頭、敝布、魚網(wǎng)以為紙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紙張的變化只停留在材質(zhì)的更替上。直到南北朝,文風昌盛,古拙好雅,才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五色花箋。此后,箋紙?zhí)摮觥百|(zhì)”的藩籬,開啟了她“形”美的蛻變! 〉谝粋讓箋紙名聲大噪的是唐代薛濤。錢梅溪《藝能編》載:“書箋花樣多端,大約起于唐宋,所謂衍波箋,浣花箋,今皆不傳! 正是薛濤發(fā)明了浣花箋。這薛濤,天資聰穎,八歲能詩。成年后雖是歡樂場上的風月女,但憑其美貌與才華,與諸名流賦詩彈唱,不讓須眉。當時很多文人雅士和名流才子,像白居易、牛僧孺、令狐楚、張籍、杜牧、劉禹錫等,都與薛濤有詩文酬唱之誼! ”藭r唐詩輝煌奪目,承載這宗詩文的載體紙張——詩箋,名目繁多,五光十色。但薛濤究竟不是一般女子,對美苛刻,對詩箋的要求自然也挑剔。不但要求紙質(zhì)細膩,還要有色彩、花紋。她遂在成都浣花溪百花潭畔辦起造紙作坊,以浣花溪水、木芙蓉皮、芙蓉花汁制成深紅色精美的小彩箋,這就是“薛濤箋”,也稱“浣花箋”。薛濤用此箋,獻酬名賢,裁書供吟,一時洛陽紙貴,文人墨客夢寐以求。李商隱《送崔玨往西川》中曾云“浣花箋紙?zhí)一ㄉ,好好題詩詠玉鉤。”  浣花溪畔留香箋,正是浣花箋開啟了私人箋的序幕。許是薛濤箋還帶著些許脂粉氣,《天工開物》評價其“美在色”,或許男性文人還有更高的訴求?五代末后晉戶部尚書姚顗的子侄們便是其一,他們研制出一種在箋紙上雕印山水花卉的砑光箋,讓箋紙不僅有色的浸染,還有質(zhì)的厚重。雕印用的是砑紙板,即在沉香木上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獅鳳蟲魚,壽星八仙,鐘鼎文……幅幅不同,紋鏤奇細,稱作“砑光小本”。而后以彩色紙料薄而勁韌者,覆在線刻的畫版上,用木棍或石蠟在紙背上磨砑,雕版上的花紋則浮現(xiàn)于紙上。砑光的箋紙,可以說是雕版印刷花箋的前身。

但還是有這樣的男性文人,在薛濤箋的色彩上愈加沉迷,比如宋代謝景初。他制出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云等十色箋,人稱“謝公箋”,也有稱“鸞箋”和“蠻箋”的,比薛濤箋的芙蓉色就美艷許多!笆畼有U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韓浦《寄弟蜀箋》)說的便是此箋! 代制箋,在雜色粉箋上印有金銀花飾,美則美矣,但終究文氣不足。真正讓箋紙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是在明代中后期。彼時,個性解放、文化優(yōu)渥,整個藝術(shù)風貌,都呈現(xiàn)清嘉婉媚之勢。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作為詩志的載體又頗顯個性氣質(zhì)的箋紙,也呈現(xiàn)出清新的風貌。再加上經(jīng)過宋代雕版印刷術(shù)的發(fā)展,明代有了木板水印技術(shù),此技術(shù)能將顏料融于紙而又不使其過于綺麗,又能將紋飾雕印于上又不使其過于凸顯,做出的箋紙雅趣閑適、清新高絕,像獨抒性靈的晚明小品文一樣,頗合當時的主流文人——士大夫的心意。  其中以彩色套版精印成冊,雅趣高絕,專供士大夫“清玩”者,莫過于《蘿軒變古箋》和《十竹齋箋譜》了!  短}軒變古箋》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箋譜,卷內(nèi)有畫詩、博物、選石、仙靈、搜奇等主題的畫箋共182幅,色彩古樸、靜穆淡雅,拱花尤為精彩,孤本藏于上海博物館,1981年上海朵云軒有復刻本印行。

《十竹齋箋譜》的編者胡正言酷愛竹筠,嘗于寓所種竹十余竿,讀書雅玩古董于竹窗下。后在南京雞鳴山側(cè)開一古玩店,因而取名,“十竹齋”。此箋譜內(nèi)容豐富,包括歷史故事、詩詞意畫、山水人物、商周銅器、古陶漢玉等等,箋譜諸圖,皆纖巧玲瓏,印制極工。若何多美呢?見過此箋的鄭振鐸曾說:“……人物瀟灑出塵,水木則澹淡恬靜,蝴蝶則花彩斑爛,欲習欲止,博古清玩,則典雅清新,若浮紙面。”其精美大約只有親見才能解饞了。  與晚明文人若合一契的是民國文人,皆有時代訴求,又葆守自我獨立,文人們的箋紙在此時綻放了它最后的光芒。這多半與以文人畫的興起有很大聯(lián)系。當時,姚茫父、陳師曾等聲名鵲起,成為民初畫壇領(lǐng)袖,他們兩人均參與了箋紙的繪制,給箋紙的設(shè)計和制作注入了新的血液。隨后,張大千、齊白石、傅心畬、王夢白、王雪濤、吳待秋、陳半丁等諸多畫家均涉足箋紙,內(nèi)容有山水、花鳥蟲草、人物等,無論散葉,或已裝裱成冊皆精美絕倫,成一時之盛。

文人畫取代作坊俚俗,箋紙整體風格細膩流暢、用色勻稱妍雅,再加上獨具文人個性的詩、書、畫、印等,儼然是意趣盎然、清俊高雅的藝術(shù)品了! ∠裉沼釉刑請篑惫{,上有雙鉤“祝君幸!敝煳碾`書,下有“報癖自制”四小字,個性凜然;吳湖帆有“綠遍池塘草”箋,五個大字印于箋上,并附識云:“甲戌之春,靜淑作《千秋歲》詞‘綠遍池塘草’一語,為生平得意警句。今將手稿放影制箋紀念”,詩情滿懷;張大千有畫梅箋,自注“大千居士用人法”,志趣在望;陳筱石有壽箋,中一“壽”字,下為“丙子五月庸叟制箋”、“時年八十”等朱文,耄耋詠志;徐仲可有蔡姜白所繪枯木頑石箋,上為珂字,下為徐字,邊有仲可二字,姓名及字,皆在畫中,獨具慧心;俞平伯有曾祖父俞樾所制“俞園私箋”,兩老翁對坐,題字“如相見”,頗有雅趣;鄭逸梅和蔣吟秋有戀愛箋,鄭逸梅集句、蔣吟秋書寫,書作各體,有隸有篆,有橫有直,或作弧形,或為環(huán)狀,情趣盎然。

還有林琴南的山水箋、陳師曾的詩箋、戴伯和的鶴箋、李柏霖的花卉箋、王振聲的動物箋、姚芒父的唐畫壁磚箋、西域古跡箋、齊白石的人物箋、吳待秋的梅花箋、陳半丁的花卉箋……  就連一向不茍言笑的魯迅,也有擇箋寄意的溫情。1929年5月15日,赴北平省親的魯迅,給在上海的許廣平寫信。不僅稱呼柔情“乖姑!小刺猬!”,就連所選信箋也很特別:彩色的箋紙上,繪著枇杷和蓮蓬,枇杷有三枚,兩大一小,蓮蓬有兩只,一只飽含著蓮子。原來許廣平當時已經(jīng)懷孕了,魯迅選擇的箋紙寓意不言自明。兩頁信箋所傳達的柔情蜜意,或許比家書的內(nèi)容還要豐富。  印制箋譜的店鋪自然也不閑著,北方有北京榮寶齋、清秘閣、松壽堂、松古堂、淳莆閣、懿文齋等;南方有十竹齋、蘊玉堂、翠文閣、聚寶樓等。箋紙內(nèi)容山水、花鳥、人物、草蟲等不一而足,使箋紙達到了精美絕倫的程度,贏得了名畫、名店、名刻、名印四絕的贊譽。

越是美的,越容易流散。20世紀二三十年代,箋紙在西方文具傳入后,漸成衰落的趨勢。為了拯救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shù),魯迅與鄭振鐸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搶救工作。他們收集北京琉璃廠榮寶齋、松華齋、靜文齋、寶晉齋、上海朵云軒、九華堂等齋館箋紙藏版,精選其中的331幅古今名人畫箋,于1933年木刻精印了《北平箋譜》,成為近代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該書宣紙線裝,色彩古雅,雕刻、印刷、圖案三絕,圖案內(nèi)容豐富,珍貴異常,為當時的文壇藝林平添了傳奇佳話。也多虧了魯迅和鄭振鐸的超前眼光,否則,我們將很難見到民國年間箋紙的全貌! ∪缃襁可見到的比較有名的箋譜有《芥子園箋譜》《榮寶齋詩箋譜》《十竹齋箋譜》《百花箋譜》《詩婢家詩箋譜》《博古圖書葉子》《百花詩箋譜》。近幾年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這些箋譜與箋紙常常出現(xiàn),深受藏家鐘愛,且價格不菲。再加上,木刻水印已經(jīng)進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知道這種工藝的人越來越多,技師卻日漸減少,有失傳之虞,所以箋紙的收藏市場還有上升空間。

中國古人就有這種能力,越是小的,越能賦予大的意義。所以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對于這箋紙,尺寸之間,詩書畫印,無所不包,無情不含,怕也只有中國人能有此智慧了。王維曾以“咫尺之圖,千里之景”來論畫道,或許亦可作為箋紙尺短情長的另一種注解吧。

聲明:該文章系轉(zhuǎn)載,登載該文章目的為更廣泛的傳遞市場信息,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本站文章版權(quán)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nèi)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gòu)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網(wǎng)站上部分文章為轉(zhuǎn)載,并不用于任何商業(yè)目的,我們已經(jīng)盡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關(guān)信息或不妥之處,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根據(jù)著作權(quán)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guān)內(nèi)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quán)。

 


 
網(wǎng)友評論
 
 
南京中紙網(wǎng)資訊有限公司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蘇ICP備10216876號-2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蘇B2-20120501 
蘇公網(wǎng)安備 32010202010716號
視頻號
抖音